《黑暗荣耀》的大热不必多提,播放时间比它早的《财阀家的小儿子》也是复仇剧,同样赚足热度。两部韩剧均属流媒体原创内容,《黑暗荣耀》由Netflix出品,《财阀家的小儿子》则由“小超人”李泽楷旗下的Viu OTT负责韩国以外市场的独家发行。
爆款IP可遇不可求,虽然《黑暗荣耀》的口碑超越《财阀家的小儿子》,但在商业层面,Viu其实已成为Netflix在亚洲的有力对手。根据Media Partners Asia的数据,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Viu的订阅用户规模继续位居东南亚第二,超越Netflix,仅次于Disney+(含Hotstar),月活则位居第一。
Viu品牌下有两块业务,分别是香港本地免费电视ViuTV(“蓝viu”)、OTT平台(“黄viu”),而香港当红男团Mirror是蓝Viu的杰作。蓝Viu、黄Viu的业绩都有靓丽表现,外界认为李泽楷未来会先将黄Viu分拆上市。
回望历史,总能让人发现吊诡之处。本世纪初的科技股泡沫破裂后,Netflix活了下来,并成为如今“FAANG”科技巨头队伍中的一员。而在科网泡沫高峰期举债110亿美元并购香港电讯后成立的电讯盈科(常简称为“电盈”),经历短暂高光后摔下谷底,股价跌去90%后一直在低位徘徊,早于“中石油A股”陷入泥泞境地。
当那一轮科技股泡沫成为历史时,当年的香港资本宠儿却与今日的纳市巨头在亚洲OTT战场上正面交锋,前者目前暂时领先。Viu为何能成为电盈如今的明星业务?李泽楷当年未实现的科网巨头梦,会以“小网飞”的盛誉唤回吗?
老树新枝:电盈的Viu为何在东南亚超过Netflix?
1. 基因优势:母公司有运营商、媒体业务经验,降低了Viu的试错成本
长期以来,OTT与运营商的关系都是一个焦点,国内的“微信收费”风波、韩国的SK宽带与Netflix对簿公堂事件均反映了两者的紧张关系。为了与新兴OTT抗衡,不少运营商也推出了自己的流媒体品牌。
Viu依托的电盈无疑是一个经验老道的“卖水人”。电盈的一个重要身份是香港最大运营商——香港电讯的母公司,且电盈在推出Viu之前已经营着香港最大的收费电视now TV以及音乐OTT平台Moov。因此,Viu有着硬件(基础设施)、软件(母公司有媒体运营经验)上的双重优势,试错成本降低,这是起步于DVD出租业务的Netflix所无法具备的。
既然与运营商天然“亲近”,Viu也就顺理成章地采取与当地运营商合作的形式进入新市场。例如,Viu在2017年进入泰国市场时,便是与该国最大运营商AIS进行合作。如今,泰国是Viu最大的市场之一。
从财务指标上看,Viu确实为运营商带来了不错的生意。Viu的CEO曾表示,该公司东南亚用户的移动流量消费水平比该区域用户的平均水平高了60%。早在2017年,Viu就曾宣称,该平台的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而升级了他们的流量套餐,进而带动运营商相关业务的增长,如某运营商的数据流量收入在三个月内增长了25%,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也有所提升。
除了运营商,Viu还与新加坡星和电信OTT平台StarHub TV+、支付平台Lulu Money等同业或产业链相关企业推出联合会员项目,意在进一步拓宽用户拉新渠道。
2. 差异化拉新:更年轻、更低门槛、更亚洲
Viu成立的时间只比Netflix进入亚洲市场的时间早了一年,但Viu毫无疑问更加了解亚洲市场,它在用户定位、付费方式、内容策略上与Netflix形成差异。
与在香港打造Mirror组合的路数一致,Viu在东南亚市场想吸引的也是习惯于在移动终端上刷剧的年轻人,这与Netflix所瞄准的年纪更大、消费力更高的人群不同。
同时,由于东南亚市场内部的差异巨大,各国的流量收费水平、收费电视发展成熟度存在落差,导致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对订阅制流媒体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因此,Viu采用了部分内容免费、部分内容收费的混合形式来降低消费门槛,吸引消费者。这种模式并不新奇,但胜在更加务实。据Viu的公开数据,在这一模式下,来自广告、订阅的收入比大致为50:50。
内容方面,在市场拓展初期,Viu与当地主流电视广播公司等内容制作方合作,以韩剧、韩综、日漫等受众更广的内容打开局面,而且提供本地语言字幕,增强观众的投入感。其后,Viu还引入了中国国产影视剧以及泰国BL剧、马来影视剧等偏小众剧种,比Netflix充满好莱坞风格的内容更加契合大多数亚洲观众的口味。
当用户行为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Viu获得了对用户偏好的洞察,也加入了内容自制的热潮,《财阀家的小儿子》便是其自制内容的代表作。
不过,Viu在印度遭遇了挫败。为了与本地对手抢夺用户,Netflix等美国巨头向印度用户收取的订阅费用比美国用户便宜了70%-90%。Viu断定自己无法进入当地OTT市场的前十名,于2019年底从印度撤出,以集中资源发展自己有领先优势的东南亚市场。
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往事历历在目,电盈变得谨慎、低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为Viu的发展构筑了安全网。
3. 母公司战略性支持:Viu承载电盈提升科创成色的夙愿
20年前收购的香港电讯,直到现在都是电盈的业务根基,毕竟彼时“蛇吞象”故事中的“蛇”确实只是一个“科网概念股”。
电信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业务体量庞大,占电盈营收的80%以上。但香港电信市场高度饱和,竞争激烈,香港电讯盈利表现疲弱,其2022年的EBITDA同比微增3%,边际利润率曾从2020年的39%一度下滑至36%。
除了电信,电盈的地产业务在新的形势下也不再是印钞机。
时至今日,当年失败的数码港项目仍不时被提起。在以“零成本”从港府获得的临海地块上,李泽楷兴建的豪宅贝沙湾吸引了周润发、杨千嬅等名人前来购置,是电盈早期地产业务的主要利润来源。贝沙湾之后,电盈地产业务转为以东南亚、日本等地的数据中心、写字楼、度假村等商业项目为主,获利能力远不如贝沙湾一个顶豪项目。2021年底,被电盈减持后,负责地产业务的盈大地产不再并表。
李泽楷钟爱娱乐传媒业,与梁洛施的旧事只是这份热情的一个侧影。电信、地产属于“Old Money”的产业,业务发展停滞,几无帮助自己摆脱电盈沉沦阴影的可能性。Netflix辉煌在前,流媒体是个机会。
为了支持OTT等新兴业务的发展,电盈进行了一系列资本运作,包括于2017年通过减持香港电讯套现85亿港元、为OTT业务引入1.1亿美元战略投资,在2020年将收费电视业务以近20亿港元、“左手倒右手”的形式卖给香港电讯。
有了资金支持,Viu向行业老大发起挑战。在香港,“蓝Viu”推出选秀节目《全民造星》、捧红Mirror,从TVB手里切走广告市场的蛋糕;在东南亚、南非、中东,Viu OTT与美系巨头争用户、抢流量。
2022年,Viu OTT的EBITDA终于首次转正。与众多互联网企业走过的路一样,上市对于Viu OTT是一个可能性颇高的选项,如若成行,将为自身发展筹集更多资金,也将是李泽楷于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第一个科技股IPO。
后记:李泽楷的Viu,香港的科创View
本质上,OTT是一门巨头才有资格入场的生意,但Viu背靠的电盈,早已不是泡沫时期市值达数千亿港元的企业,今天的它需要以拆东墙补西墙的形式来补贴新业务,这就给Viu埋下了隐忧。而更危险的是,Viu的成功经验正遭到竞争对手的模仿。Viu想真正戴起“小网飞”的皇冠,任重道远。
Viu与View同音,当然是企业自己的考虑,但也与当下香港对科创产业的重视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应和。
港府在新年度《财政预算案》中继续将科创作为政策重心,包括将资助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生命科技主题研究院、推进在深港边境地带建设科技园等。
在90年代末、本世纪初,地产还是一时无两,李泽楷游说港府建设数码港,理由是扶持香港的初创科技企业。然而,承载香港初代科创梦的数码港最终沦为了一个纯粹的地产项目,科技园区旁边建成了被发展商誉为“可媲美南法”的海景豪宅,而商办部分则长期未满租,租户也并非都属于高科技企业,香港产业空心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扭转。
憾事不堪回首,在金融、地产等支柱产业已然相对衰落的境况下,香港选择走“新型工业化”路线,兴建科创基础设施,发展数字产业。
香港的核心优势犹存,北部都会区计划也似乎得到了一些肯定,内地不少科技企业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希望从这里打开国际市场。
Viu如果成功,或许能重圆李泽楷当年随电盈崩盘破碎了的龙头科企梦。人们也希望香港科创view的建造计划不会再像当年那样,在薄扶林的海岸线搁浅。
作者 | Patrick
审核 | Ken
参考资料:
1. 电讯盈科2022年财报
2. 香港电讯2022年财报
3. Forbes, Viu’s Asia Business Chief on Navigating Streaming Industry Shifts
4. Forbes, Viu CEO Janice Lee Drops The One-Size-Fits-All Approach To Overtake The Global Giants
5. Deadline, How Asian Streamer Viu Is Fighting Off Global Competition With Youth Focus, Hot Content Trends: K-drama, Boy’s Love & Rising Thai Wave
6. BENJAMIN C. OSTROV, Hong Kong’s CyberPort:Do Government and High Tech Mix?
7. SAMENA Daily, Viu OTT service users set to target 6 million
8. Digital News Asia, PCCW looks at Viu as just the st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