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Ken
编辑 | Patrick
最近供销社恢复引得各方关注,供销社原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中扮演着流通渠道和信息撮合角色,具体开展订单农业,物流,产品营销等业务。新时代,供销社系统仍然存在着,旨在给偏远地区农业提供滴灌式的服务——平抑物价,稳定供需,其发展迈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00年全系统扭亏为盈和十八大之后提出的改革试点。
本文目的不在于分析供销社重启是否代表着公有经济的回归,而是借此说说对Marx(简称马哥)经济学底层观点的一些看法。
马哥的异化劳动观,把劳动看成一个过程,工人把自己的思想和努力投入到劳动对象中,把自己对象化,而这个对象则成了他人的财产,劳动失去了本质的意义。说人话就是,工人生产的东西属于资本家,工人的劳动让资本家得到了利润,而这个利润又强化了资本的实力从而进一步加强资本家的统治和压迫。这就是马哥早期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关键思想。
就我个人观察而言,我不得不提出马哥的观点可能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即时代、社会背景塑造了他的观点。因为马哥处于资本主义的早期,他当年是“市场不缺,资本缺”,而现在是“市场缺,资本不缺”,主导利害的关键因素变了,有些洞察就可能错了。“资本是追星的:追着那个让它最有效增长的要素”,马哥的年代,资本追逐的是资本本身,这显得资本好像能只手遮天,自己跟自己玩就够了。但这个年代,资本并不稀缺,稀缺的是 “伟大的想法”,“革命性的科技”和“善良而有才干的人”等,资本会追着这些要素,只要分配机制合理,这样的资本或许并不是什么邪恶的力量。
本文旨在提醒,马哥的经济学洞察依存的底层要素可能发生了变化,而非给资本主义唱赞歌。要知道,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看起来把一套几乎纯粹的、工具理性的制度强加给我们,这套秩序只关注那些可以被标价和计算的事物,而那些不善于计算的人们,颤颤巍巍地跨过人生一个又一个雷区,对社会投射出恒长的失落。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wMDQwMTczOQ==&mid=2247483732&idx=1&sn=0a00d308871fd77f9159f0ba5f1d4119&chksm=c045de70f732576651d0b9eeea5bffead2672dfa96e6ff97b13d5c0f11a9ca72424b2a77325c#rd